佛菩萨前点灯祈福消灾?佛前点灯的意义

admin 9006 0

【导言】佛菩萨前点灯祈福消灾?佛前点灯的意义?不懂就往下看,精细化讲解“佛菩萨前点灯祈福消灾”的内容如下:

本文目录一览:

菩萨面前点莲花灯的意义

因为这个在华严经里讲叫"菩提心灯"。它是以大慈悲为友, 以大信愿为住, 开启大般若智慧光, 这个叫是菩提心灯。大悲为根本, 发菩提心成为灯柱, 你就会打开大般若光, 空心, 所以, 大悲心, 菩提心, 空心, 这就是成佛的三种心。

在《菩萨藏经》也提到:‘燃点十千明灯,以忏灭众罪’。沉沦于六道的我们,将象征光明智慧的灯点在佛前,主要是希望藉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使我们心生慧解,早日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

华严经云:‘慧灯可以破诸暗’,点灯,从佛陀时代,就已成为一种供养方式。十供养中(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灯是必备之物。灯,象征光明、智慧。因众生内心被无明烦恼所障,所以要在佛前燃灯,祈愿藉光明照破内心的黑暗世界。

佛前供灯的功德

《佛说施灯功德经》: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灯的人,可以得到下列数种福报:

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平生所造的福德善事会自然浮现心中。心生欢喜,心中有佛。身心清净而没有苦恼。

佛堂供灯身上会有光芒,相貌庄严,资财充足,有大善根,有大智能,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善友清净。供灯福慧眼睛明亮美好,具足天眼可看见遥远或细微的事物。 

佛前供灯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我们在供灯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善巧的观想:把灯碗观想成大地一样的宽广博大,把灯碗中的酥油想象成有大海水一样的多,把灯芯观想成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大,把灯的光芒观想成如须弥山两侧的太阳、月亮的光辉一样的耀眼,灯的数目是微尘数佛刹中,

每个佛前都有亿万盏灯,愿灯光驱除一切有情的无明黑暗,而现见十方诸佛的清净刹土,观想无数的灯光,照亮了大千世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同时回向给全世界的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无明的黑暗中得到智慧的明灯,使他们解脱、快乐、幸福、自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同佛一样的智慧,但是无明烦恼覆盖,就像太阳光被乌云遮住,必须听从佛的教导,供灯修行才能智慧显现。

在供灯中我们祈求上师、本尊、护法放大光明加持自己、家人和所有众生,消除内心的痴暗,增长光明般的智慧!灯油燃尽后要把灯碗擦干净,这时要想:这是在擦掉自己以及所有众生内心的烦恼和无明痴暗。

供灯是供养智能明灯,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用自己的虔诚心发愿回向,再加上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功德会无限无量地增长。如同供灯一样,在诵经、持咒时也要进行观想用来积攒福德资粮:一微尘中有微尘数佛,我们用意念加持使少量的供品成为无量无数,供养诸佛,诵经持咒拜佛时想象化现出微尘数的嘴和舌头同时念诵,在无量世界中,向无数佛顶礼。

有些人认为佛好像离很远,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中,太远了!其实佛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心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佛遍虚空界,佛身遍及之处就有佛光,佛光遍及之处就有佛语,佛语心咒遍及之处就有佛性,佛菩萨像空气、阳光一样,就在法界,观想自己化现无量微尘身同时礼拜无量世界的诸佛菩萨,会有无量的功德。

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无边的黑夜中摸索着前进的行路人,逢到一盏明灯会非常幸运,密法的境界充满了整个法界,念念经文听听这个声音,便已种下无穷的善根。

在末法时期弘法利生时,更应该把佛法的明灯照亮全世界,对实现愿力、开发智能、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平息战争、兴旺发达、福禄寿禧等会有诸多好缘起。

灯是智慧、光明的象征,灯光驱散了无明和黑暗,点灯供佛,就是藉助佛的智能明灯点燃我们内在的心灯,去掉昏暗愚痴的自我,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所以当我们供灯时,我们点燃的是自性的明灯。

佛前许愿何时还

佛前许愿何时还

佛前许愿何时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许愿的习惯,关于许愿这方面的事情其实是有很多讲究和说法,当然也有很多禁忌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佛前许愿何时还。

佛前许愿何时还1

一般说来,佛家信徒有哪些愿望,就到佛前祈祷,祈祷佛祖使出法术,考虑自身的愿望,如:有求财运的,有求孕的,有求免灾的,有求消灾的。上香还愿许多盆友都是有过烧香拜佛的历经,而拜佛时坚信大伙儿都是会许一些愿望,过去了一段时间愿望完成后是务必要返回寺院还愿的。

在祈祷的情况下,信徒为了更好地表明真心诚意和愿望的急切,一般都另外许下诺言:假如佛祖能考虑自身所愿的愿望,就给予佛祖以一定方法的回报,

如:敬奉一定的香火钱、重构败绩、重新修寺庙,做某某某善举,这些。这就是许愿。过后假如佛祖真的考虑了信徒所愿的愿望,信徒执行自身对佛祖许过的服务承诺,以回报佛祖的恩典。这就是还愿。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去还愿呢?这究竟又什么注重?

1、许愿了,假如满愿了,一定要还愿。在哪儿座寺庙许的愿望,一般就到哪座寺庙还愿,假如确实忘掉是在哪儿座寺庙许愿,能够到数万人进香台开展还愿。并不是佛菩萨必须,只是大家为人处世的规则。正常情况下是愿望达到后要在一年内来还愿,尽可能不必有意推迟。假如在许愿期内没有成功造就愿望,则是不用还愿的。

2、许愿的话,最好是要许善愿,不必许恶愿。善愿便是要对自身和苍生有益的事儿,对我国对社会发展有权益的事儿。能够在佛菩萨眼前许愿,可是许愿以后,不能一切就交到佛菩萨了,许愿以后,还是必须依靠自己勤奋,才可以达到愿望。

3、还愿时需供物件,尽职尽责就行;不必贪大求全图大,以做买卖之心理状态:认为烧的香多,供的百果多,才可以表述心怀感恩。一般提前准备应季水果、曲奇饼干等3-5样贡品,但务必是奇数(由于奇数为阳数);假如还愿地区容许也可提前准备香、金纸这些。谨记供生鸡蛋也是有误的,生鸡蛋是卵生苍生,是不可以用于供佛的。

佛前许愿何时还2

许愿后多长时间去还愿

一、没有规定多长时间还愿的,原则上是愿望达成后要在一年内来还愿。如果在许愿期限内没有顺利成就愿望,则是不需要还愿的。

二、根据佛教的传统,没有吉日与凶日之分。还愿的日子相对来说只有一点需要谨记,就是一定要在期限内还愿,尽量不要刻意拖延。

三、许愿成功之后,一定要还愿。如果过了许愿期限之后,愿望成真了,建议也要选个日子去还愿。因为当初许愿时承诺过了,所以算是一个诚信问题。

许愿之后应该如何还愿

方法一

一、在去寺庙还愿可以准备当季水果、饼干等3-5样供品,但必须是单数(因为单数为阳数);另外也可准备香、金纸等等,适合上拜的水果:苹果、桃子、李子、枣子、葡萄柚、柚子、橘子等等。不能上拜的水果:西红柿、番石榴、释迦、榴莲等等。

二、在还愿拜佛磕头的时候,左手拿香,而且手一定要干净。烧香时,香要一次性点燃,要越旺越好;上香的时候用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完揖后就可把手中香置于香炉中。另外,烧香拜佛时来往不要跨过蒲团,不然会被视为不敬。

方法二

一、佛前点灯:可以点一对,也可以点三六九个,或九的倍数,象征祈福,心明眼亮。

二、敬香:表示对佛菩萨的尊敬,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旨在与佛菩萨心意相通。

三、大拜礼:敬佛法僧三宝。默许心愿后,拜别佛菩萨。

去寺庙还愿有什么讲究

一、在哪里许的愿,就要回哪里去还愿,虽然说菩萨都是一位菩萨,但是护法不同,必须请神就得送神。例如说,如果你是在普陀山向观世音菩萨许愿求子,结果得了一子,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前往普陀山还愿才对。

二、在当初许愿的时候,自己说过的什么承诺,在愿望成真之后就一定要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例如说,向菩萨许诺过金钱的`愿,还愿的时候一定要如法而行。

三、当然,最好的还愿方法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这从许愿之时开始就可施行。这不是迷信,是一种宗教文化。

佛前许愿何时还3

还愿时间有什么讲究

一般说来,佛教信徒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祷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灾的,有求保平安的。在祷告的时候,信徒为了表示诚心诚意和愿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时许下诺言:如果佛祖能满足自己所求的愿望,就给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报答。

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钱、重塑金身、重修庙宇,做某某善事,等等。这就是许愿。事后如果佛祖真的满足了信徒所求的愿望,信徒履行自己对佛祖许下的承诺,以报答佛祖的恩典。这就是还愿。

如何许愿和还愿?这里面确有许多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我观察进寺庙的许愿还愿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谤佛的。比如,有的赌博输了钱,希望佛陀能帮他把钱赢回来,有的犯了法。

希望佛陀能帮他开脱罪责,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转变命运,财运亨通,指日成为亿万富翁;有的希望快速当官,当大官,愿佛祖帮他连升三级,等等。还愿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鸡鸭鱼肉敬献佛僧,竟然以杀】生还愿。

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许愿、还愿呢?末学试着谈谈一己之见

一者、许愿要正

也就是说,求佛菩萨帮忙的事情、目标一定要正当。不能求菩萨帮你满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让佛帮你做坏事。这样的许愿佛菩萨是不会答应的。佛菩萨答应了这种许愿,岂不是成了贪官?而求身体健康、求病痛痊愈、求找个合适的工作之类的这些都可以,但切记不能歪心和贪心,不能要求过高。

二者、还愿要善

不能用造恶业的办法来还愿。佛菩萨帮你满足了愿望,你却去杀】生,那岂不是佛菩萨在鼓励你杀】生么?所以这种还愿万万不可取。还愿方式最好能根据因果关系和许的愿相对应。比如求身体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来还愿,求财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财布】施、法布】施等方式来还愿。

佛前点灯佛条祈福怎么写

直接写自己的心愿即可。比如你求考上大学,就写,请佛菩萨保佑我考上大学。

有什么心愿,除了去寺庙,祈求佛菩萨,另一个需要讲究的地方,就是要遵守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为你详细讲解一下吧。

佛法中,讲究一个因果规律,就是善恶有报,我们受到的痛苦,来源于我们前世和今生的恶业,我们受到的幸福,来源于我们前世和今生的善业。是恶行让我们苦,是善行让我们快乐。心愿无法实现,这在佛法中,叫求不得苦,造成求不得苦的原因,也是我们前世和今世的恶业导致的。所以,我们欲求将来的幸福,求心愿的实现,就要能改正过失,并多多行善积德。

另外,不是做一两件好事,就好运连连,心愿实现了,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善果的成熟,我们种下善因,要等待善果的成熟,就好像春天播种,要秋天收获一样,耐心努力耕耘,必有收获,上天是祝福好人的。

如果行善积德一时没有效果,不要着急,切不可怪罪佛菩萨。有的时候,佛菩萨要想帮助我们,保护我们,是很困难的,我举个例子吧,甲砍了乙一刀,现在乙要报复,要砍甲,你说菩萨能保佑甲吗?如果保佑了,那乙的冤屈又怎么申诉呢?所以,佛菩萨在因果面前,在业障面前,是比较为难的。我们的前世,不知道造了多少恶业,所以,可能你去求菩萨,一时会没有效果,只有好好学佛,好好的改正过失,行善积德,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朋友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在理,并且对佛法也有兴趣, 推荐一本书给你看下,净空老法师著的《认识佛教》,佛法为我们讲明了这个世间祸福的根源,人生的归宿,意义,我们如何离痛苦得幸福如意之道,很是值得我们学习。这本书可以寺庙里请到

佛前为什么要点灯

从小到大,去拜佛都会看到佛前点着灯,那时候小,一直想不明白是为什么。直到长大后才知道。为什么要点佛前灯?那是因为灯是光明与智慧的象征,在佛前点灯,可藉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成就我们的智慧波罗蜜,而获无上功德。因而《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菩萨藏经》也说:“百千灯明,忏除悔罪。”这位伟大的母亲,灭掉了她的心头怒火,也令一个误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为虽悖常情,但却具无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宽容,令人无比的感动。 然而,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宋代的张九成造访喜禅师时,喜禅师问∶“你来这里为何故?”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喜禅师听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说自己老婆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张九成听了,惭愧不已,更加诚笃地皈依佛门。 日本的山冈铁舟和尚也有类似的遭遇。 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为恼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独园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生气、发怒、怨恨,这些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也就是嗔心之毒。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或不顺心的事,就会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等危害极大的情绪,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寒山子有诗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仔细想想,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晚清名将曾国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著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著,不置一词。 的确,曾国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数十年的官场,纵横和名利双收,都证明了他能以过人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屡历艰险而屡屡成功。他的成功,最终归功于一个“忍”字,官场失意,忍忿;同僚排挤,忍气;战事溃败,忍辱;名利无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个“忍”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忍”字,造就了曾国藩的辉煌。而他亦有这样的箴言流传后世:“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后人赞他是“每逢大事有静气”。正是这种静气让他的生命,有了一种安详的境界。安祥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有安祥的心态,便能从容地面对世间百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任自然,这便是一种永恒。 在佛经里,“忍辱”的意涵很丰富。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负重、蹒跚前行,这个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顺利、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许多人在失意的时候还能刻苦自励,一旦春风得意,就放荡起来,得意忘形,言行举止失了分寸,灾难祸害很快就随之而至。 网上礼佛学佛的人都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显感觉到心头火生起的时候,身心的迅速变化,既然如此,就应当适时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作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并以偿报和悲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就生不起来了。寂天菩萨有首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总结】佛菩萨前点灯祈福消灾?佛前点灯的意义?的问题有了答案,更多关于“佛前点灯的意义”的攻略关注我们:https://www.cqltzx.cn/

标签: 佛菩萨前点灯祈福消灾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