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点灯祈福孩子死亡?给母亲点心灯

admin 354 0

【序言】母亲点灯祈福孩子死亡?给母亲点心灯?来看看风水百科,找到有用信息“母亲点灯祈福孩子死亡”的内容如下:

本文目录一览:

江苏家长为孩子高考烧香祈福把家给烧了,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发生?

江苏家长为孩子高考烧香祈福把家给烧了,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发生?家长们为自己孩子祈福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最衫知慎好不要让考生知道,这样对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而高中生最为擅长的就是给自己背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注意,当然都是个人看法!家长有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能够取得好成绩,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最后的生活能比自己过得舒心,快乐,幸福。当然也有少部分家长在孩子付出太多时间与精力。甚至不少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投入太多金钱。或敬生活节俭,省吃俭用,却可以给孩子报最贵的补习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学习上富养孩子,内心觉得对的起孩子。

以前我遇到一个家长靠买女孩用的皮筋耳环为生,却将她七岁的孩子送到补习班。也就是说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甚至于在天气最热的夏季中午,不怕炎热,在外打工。无可厚非,母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是孩子却不愿意去,所有的人都在斥责孩子的不懂事,不体谅母亲。但是没有人问孩子希望补习英语吗?没有人在他的父母斥责他,声称都是为了你才努力工作,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受到伤害,他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成为父母的负担。同样,在高考时,父母如果一猛仔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甚至提醒考好带给一系列好处,那么孩子将感到紧张。也许做父母的应该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我觉得大多数学生应该更想听到的是不管你考的好坏,爸爸妈妈依然爱你这句话。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为确保家里可以传下男儿,就在神灵前许下诞生男丁并可以顺利长大成人的心愿,家里有男丁诞生就必须进行“还愿”,“还愿”的过程便逐渐形成了“点灯”的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地方便有“点灯”以祈“多育儿”的习俗。

比如湛江的南三岛(湛江多地均有,略有差异,南三岛上不同村庄也有一点差异),每年正月初十,育有男丁的家庭,可根据情况(年龄不定,有的孩子几岁,大的甚至几十岁也有)码轿伏,进行“点灯”仪式,但是如果在生男孩点灯的过程中灯灭了是非常不吉利的。

“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今天是地日,为啥要上灯?如何上灯

今日是农历的正月初十,是民间传统的“地日”,也是“石头日”,同时还是“上灯节”,到底什么是“上灯”呢?俗话说:“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灯”,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帆友,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2

玉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皆可耕种,而在田地上耕作的主劳力男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乡村家中生了男孩,新添了男丁是一件大喜事,初十挂灯尤其显得隆重热闹。去年2月9日,记者在福绵区沙田镇水对岭村体验了一回隆重的初十挂灯仪式过程。

去年,水对岭村7户人家添丁,今年初十当天村里要挂7盏花灯,热迟携闹非凡。要挂灯的几户人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上午,各家邀请的贺喜舞狮队陆续到达,各舞狮队在路口碰面时都会按规矩对舞一番,就此拉开挂灯仪式的序幕。

午后3时是挂灯吉时,各户的花灯在祖辈的护送下送往社头、祠堂。一路上群狮舞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道路两旁围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热闹程度不亚于元宵节。拜祭过后,各家的花灯并没有挂在社头和宗祠,而是各自送回家,挂在家里厅堂上。随后,各个舞狮队在村里举行了舞狮表演。酒席后,还有歌舞杂技晚会,把挂灯活动带入另一个高潮。

除了玉林本地,下辖的各县市也有挂灯的习俗。每年正月初十,是北流下里(北部乡镇)特有的风俗节日---挂灯节。按风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挂灯”。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上灯宴,欢饮挂灯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挂灯,这叫挂老灯。这个挂灯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儿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xx挂灯。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们北流下里,城乡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

每年的,正月初十就变成了北流下里人全民的饮酒日。在这喜庆的日子,生男丁的就算家中很贫穷的人家也会向亲朋戚友借来钱物摆上二三桌。有钱人家就是几十上百桌。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挂灯酒。

现在的城区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乡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灯,就让父母在家设宴宴请老家的亲戚朋友们,自己在城里的酒家饭店宴请离城里近的亲戚朋友同学。到了十六这天早上过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灯奉回家来,这个挂灯节才算完满结束。

在北流,“挂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了。每当正月初十来临,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到三盏灯,一盏挂在厅堂,一盏挂在家乡村里所属的寺庙。每盏灯里要包两颗卵石,表示后继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

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挂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有人说这是全体北流下里人的“饮日”(喝酒日)。

生男孩点灯的风俗灯灭了3

哪些地区有过年点灯的风俗

河南、惠州、客家人,潮汕等岭南地区都有这一风俗。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

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言,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春节传统习俗:

1、贴春联: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2、剪窗花,贴门联:过年过节前会剪一些喜气洋洋的,寓意吉祥的窗花贴贴。

3、挂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4、舞龙灯: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佛前点灯对孩子的好处?

佛前点灯对孩子核昌数有明显的好处,这样以后孩子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有改首利迅迅孩子的茁壮成长,对孩子的身体也非常的好

《祈子文》 哪位大神知道?求赐教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它历史久远,造型多样。但我们不仅仅以它为照明工具,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为灯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

灯的存在形式都富有深刻意味,它是老百姓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祈望。千百年来,以灯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槐好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月半夜的灯。在民间,灯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观灯、赏灯、赛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孔明灯等多种独特有趣的灯俗。元宵节是灯的海洋,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及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灯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铅唤铅征。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火”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有装饰、美化建筑物功能,借以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都有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精神文化内涵。祈子文化在婚俗中极其绚丽,多姿多彩。而灯俗在陕西的祈子文化中更为突出。本文以婚前、婚中、婚后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地域婚俗中的灯文化,试论灯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 婚姻中的灯俗

1、婚前

在千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之后,未聘娶之前,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择双日男方要给女方馈送彩灯。彩灯的样式大多为提篮灯、门灯和莲花灯,十分讲究。灯要做工精良,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灯的样式也有不少忌讳。如果送去的灯女方认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链唯重,便会拒收彩灯,婚事就有可能告吹。一般男方的父母多为此事操心,或让姑嫂等有经验的长辈负责选购彩灯。选好后,男青年便选吉日到女方家行礼。结婚后,送灯的任务就转移到女方娘家。如果是腊月结的婚,紧接的正月就不送灯。因为婚前的四月未送裹肚,如果送灯便犯了送空灯的忌讳,这是不吉利的。

宝鸡陇县婚前有给女方送三节的习俗,即正月送花灯、五月节送裹肚、九月九重阳节送花糕三节。正月初六、初八是送花灯的好日子。这两天婆家开始给未过门的媳妇送花灯。花灯多为莲花灯,有生子的文化内涵。在送花灯的同时婆婆还要给女方父母做一身衣裳、一双袜鞋及四色礼品,仪式非常隆重。民谣有:“三节送到,儿女来早”。送灯为祈求未过门的儿媳婚后早生贵子。

2、婚中

西安灞桥区狄寨塬上结婚时,如果女方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新郎在娶亲时,要带上两柱红蜡烛和一把香,进入女方家门后,先给新娘穿上轿鞋,然后祭拜过世的长辈。新郎要把灵台上的白蜡烛换上红蜡烛,并和新娘共同点燃蜡烛香火,上香后,三鞠躬。意为“传香火”。

现在西安城里人结婚庆典上都有一个仪式就是“薪火相传”,它是用很多蜡烛在金属架子上做成一个“心”的造型,由双方母亲用长长的蜡烛逐一点燃。点亮后形成一个烛光围成的”心”。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时尚。

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横山等地,在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灯,从婚礼当天日落时到次日日出时为止,最少一天,有的3天,中途不可熄灭,以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多子多福。也有昼夜点燃祈子祈福的“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灯芯为两根,均用红头绳而做,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多子”。灯油以蜜调之,曰“蜜里调油”,谓夫妻可亲密也。

3、婚后

①躲灯

潼关有“躲灯”的习俗,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新女婿携妻子要到岳父家留住3天。商洛一带有元宵节前日将出嫁女儿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称之“躲灯”,意思取“多子”之意。

宝鸡陇县东南镇,新媳妇结婚后第一年的正月十五要躲灯。正月初四、初六或初八,婆家的姑、姨等主要亲戚把新媳妇接走,不能在婆家过十五。待到正月十六天不亮,由姑或姨相陪,带着用面粉蒸好的一对堆巴,打着灯笼把媳妇送回婆家。锥巴像鼠形,一头大而平,一头似鼠尾一样的馍馍,婆婆接过带回的锥巴,待晚上从窗子扔进洞房内。夫妻俩一人吃一个。有妇女说,从窗子扔进的锥巴如果锥巴朝上生儿子,锥巴平着生女子。按民俗讲究,躲灯这天媳妇不能见婆婆、公公与娘家人,见了对婆婆公公不好,会害眼睛的。有孩子后,舅家要给外甥送花灯,送到12岁。有些人家生的儿子怕不好养,当小儿生下40天后,要给儿子认干大。这天孩子头盖红布,不等天亮,夫妻俩将孩子放在村头的石碾上,见到的第一个来人便认为是孩子的干大。干大要给孩子送灯。当孩子多病,要保锁孩子长命,就要认三个不同姓氏的干大,这样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三个干大每年要给干儿送灯,祈求长命百岁。

②祈子灯

关中东部在正月十五之前,要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花灯,称之为“追灯”,“追灯”的意义在于追子。娘家母亲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伯、叔、姑、姨等血亲送花灯给新婚侄女,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红灯一对,也有送彩画的玻璃灯一对,“璃”

和“麟”谐音,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红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红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意为送丁;嫁后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意为“添丁仔”。女儿生第一个孩子,娘家和主要亲戚于正月十日左右给孩子送灯。头年送火蛋灯,第二年送镜灯,第三年(最后一年)送铁丝灯笼(长期使用)。俗语:“头年红、二年明、三年送个铁丝笼”。送灯,伴送面鱼,头年送一条大鱼,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所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夜是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蜡,最后一晚燃尽剩烛。送灯者少则数个,多则数十,若灯过多,还须请人看灯,以防火灾。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贴,设筵招待。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元霄节,舅家要送灯,男孩送有鼻有眼的娃娃灯,女孩送花盆灯或莲花灯。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老辈人留下的习俗是给孩子送护生的长命灯笼,长命灯又叫火葫芦灯、火蛋灯,长命灯笼有椭圆形的,也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大小不一,小的又叫星星灯,只有拳头大。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节节长,且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还有富贵驱邪之说,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富贵,全家日子红火。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母亲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认为来年定能抱上孙子。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

临潼民谣:“正月里

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

舅送的长命灯。”关中民谚云:“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不同姓氏,要有老人、小孩。送灯时要用有根有叶的活竹挑上,点上灯火,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家就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

要送“陪嫁灯”。每年送灯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

③偷灯

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称转灯或观灯。每年正月十五,陕北各县村镇都要举行这项游乐活动。九曲是个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是用361根高梁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4根高梁杆扎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共367盏灯。九曲阵的四角堆有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人们认为,如果谁转了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所以这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加入到转九曲的队伍之中。转九曲还有“偷灯”的特殊习俗,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村民们刚转完九曲,守灯人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年轻媳妇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放在灶王面前,越明越好,这样可来年怀上孩子,如生了孩子,偷灯的媳妇还要还灯,还回来的灯要更加精致些。

洛川灯会,也称灯棚,是陕西独有的灯俗文化。正月十五这天,县城的灯节过得最为热闹,搭建在街道最繁华地方的几个灯棚,

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送子娘娘、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云长。棚的四周悬挂着火蛋灯、莲花灯、鼠灯、招财进宝灯、鱼灯等,还有华丽的宫灯、转灯,这些彩灯都是村民们制成送来的。灯棚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巨大的供桌,上面全都放满用面蒸制的花糕供果,善男信女们各随所愿地来祈子、祈福、祈财富。每年元宵灯节都要请戏班子,戏台搭在灯棚正对面。有趣的是,在灯棚后边会有一些妇女撩起棚洞帘,从那灯山架上谨慎地取下一盏正燃得旺的荞面灯,双手捂好,匆匆离去。“偷”的灯在路上不能熄灭,到了家门口,要将灯从院墙下的水眼递进去,灯不灭,就算佛祖有灵。后将灯放到桌上,直瞅着灯油燃尽,灯灭了,再将荞面灯吞下肚,这样就等怀孕降子了。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去一盏新灯,向神还愿。

③完灯

合阳有一灯俗,就是由长辈将未满周岁的婴儿抱上,提着孩子外家所送的灯笼,带上一把豌豆撒在水井、碾房、涝池、水窖中,俗称“遗豆儿”,以禳小儿天花之灾。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孩童沐浴月光,踩着一地炮皮,提着各式花灯串巷游走,幼者由父母扶携着亦打灯取兴。灯节持续三个晚上,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轰灯,名曰“赛灯”。

元宵的游灯、饶灯、化灯是儿童们消灾祈健康的节俗活动,小孩子们手持五彩灯于夜幕中,三五成群游行,叫“游灯”,也称“游百病、散百病,孩子们高声唱者:“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元宵过后,把灯熄灭,是谓“饶灯”。有的还故意把灯烧掉,这就是“化灯”了.

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完灯的灯俗。渭南地区的《同官县志》,咸阳地区的《续修礼泉县志稿》在岁时民俗中早有记载。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女儿娘家要给每个孩子送一对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让孩子们挑灯玩耍。外爷家给外孙送灯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为至。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星辰,地下有十二分野,十二的时候孩子魂魄就全了,表示已经不再受魔鬼的侵扰,所以送灯表示祝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十二岁要举行封灯仪式,象征着孩子已从儿童步入青少年,进行一种成人冠礼,所有姻亲都要参加一表祝贺。

二、灯的文化内涵与造型 

灯,谐音为“丁”

和“登”

;“丁”意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意为由低处走向高处或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中解释:“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

:

“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这些便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广泛显现。

灯俗以灯为载体,灯的造型多种多样。我国传统的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代表。在传统的大红灯笼造型中,是否可以解读出传统灯笼五部分寓意:1、金瓜形体积;2、烛火 ;3、竹蔑框架;4、穗子

5、如意云纹或太阳纹。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我国先民对天体、星辰、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对灵禽、山林、动物、植物、祖先的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传统大红灯多为金瓜形体积,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人之初生”,传统的灯笼形体为瓜,寓意孕育生命的母体。传统的灯笼,又是太乙神的符号化,观念的形体化,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烛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炎帝以“火师而火名”,所以,崇火的习俗和礼仪流传下来,至今仍很盛行。竹蔑框架,竹为四季长青植物,寓为青龙,又取竹报平安之意。穗子,取岁岁平安之意。取麦穗或稻穗之形,进行符号化,有五谷丰登的最初含义。此种文饰图案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有描绘,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内容。灯体上下装饰的如意云纹或太阳纹,有生殖繁衍之意。云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祥云。在民间更多的是象征天,喻男喻阳。云在易经中为乾象,喻男,有耕耘播雨,化生万物意。云与荣音同,被赋予荣华富贵的寓意。

灯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造型也随着内容不断的变化。古人的灯笼大半是用竹篾、藤葛而制,现在民间艺人选用竹、木、藤、金属、塑料等各种材料做成的骨架,然后再糊以纸、绸或装上玻璃,内部多以电灯代替蜡烛。既美观、时尚、活泼又安全方便。

【归纳】母亲点灯祈福孩子死亡?给母亲点心灯?心中的疑惑解决了吗,更多关于“给母亲点心灯”的内容关注我们:https://www.cqltzx.cn/

标签: 母亲点灯祈福孩子死亡

                        👉注意《在线测算》付款后显示结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